李威提高声音,刚刚说的那番话还是起了一点作用,跟着下来的这些人里面,并不是都死心塌地跟着他害人,很多都是迫不得已,听了李威的话之后,有几个人看向了手持利刃的三个杀手,明显攥紧手里的砍刀。
“别听他的,弄死李威和云扬,以后我们吃香的喝辣的找漂亮娘们,这就够了。”
“确实够了。”
老大冷哼一声,不想再浪费时间,这里虽然荒无人烟,无法保证不会出现其他情况,更加不想留给李威任何喘息的机会。
“这个人你们不。。。。。。
朱远航离开青岭的消息传开后,整个小城仿佛陷入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静。清晨的街道依旧如往常般热闹,菜市场的吆喝声、街头早点铺蒸腾的热气、校园里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,但熟悉他的人们总会在不经意间望向县委方向,似乎那里还站着那个总是面带微笑、步伐坚定的身影。
临行前的最后几天,朱远航没有太多言语,只是默默地走访了几位老党员、老干部,与他们促膝长谈,听他们讲述这些年青岭的变化和基层治理的点滴心得。他还特意去了几所乡村小学,给孩子们讲了堂关于梦想与责任的课,孩子们听得认真,眼神中透着纯真与希望。
“你们要记住,”他站在黑板前,用粉笔写下“责任”两个字,“长大后不管做什么工作,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,也要对得起身边的人。”
一位年迈的老教师在课后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放开:“朱书记,您走了,我们这些老骨头心里空落落的。可我们知道,您是去干更大的事了。”
是的,朱远航知道,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从一个县的治理者,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构建者,身份的转变意味着全新的挑战。他将不再只是面对具体的政策执行问题,而是要在更高层面思考如何让基层治理真正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
调令送达后的第三天,省委组织部派人专程前来送别。县委书记职务由原县长接任,新班子迅速进入角色,确保青岭的发展节奏不因人事变动而受到影响。这正是朱远航最欣慰的地方??制度的力量已经逐步显现,即便领导人更换,治理体系也能平稳运行。
临行当天,数百名群众自发聚集在县委大门口,手持鲜花、横幅,高喊着“朱书记一路顺风”“青岭永远记得您”。人群中,有曾经因土地纠纷找到他求助的村民,有在智慧治理平台上第一次感受到话语权的社区工作者,也有在他推动下获得培训机会的年轻干部。
朱远航站在车旁,眼眶微红。他一一与大家握手、拥抱,反复说着同一句话:“我虽然离开了青岭,但我心还在这里。”
车队缓缓驶出县城时,晨雾尚未散尽,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。朱远航靠在窗边,看着这片熟悉的土地渐行渐远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知道,前方等待他的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,但也是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。
抵达北京后,朱远航很快投入到中央党校的工作中。他被安排在一栋古朴的教学楼内办公,窗外是一片宁静的林荫道,偶尔传来学生朗读的声音,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学术氛围。
他的任务很明确:协助制定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培训课程体系,并参与相关政策研究与制度设计。这不仅是一项理论工作,更是一项实践导向的战略性工程。党校方面对他寄予厚望,希望他能将青岭经验提炼成一套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模式,为全国培养更多懂治理、会治理、善治理的基层干部。
起初,朱远航有些不适应这种“纸上谈兵”的节奏。他在青岭习惯了亲力亲为,喜欢走到一线看实情、听民声。如今坐在办公室里写材料、做PPT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但他很快调整心态,意识到自己现在肩负的是另一种责任??不仅要总结经验,更要引领方向。
他开始频繁出差,前往各地调研,了解不同地区的治理现状与困难。他发现,尽管许多地方都在尝试引入数字化治理手段,但在制度设计、群众参与、监督机制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。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政绩,盲目上马各类平台系统,却忽略了治理的本质在于服务人、凝聚人、提升人。
于是,他在一次内部研讨会上提出:“技术不是万能的,治理的关键在于人心。我们要做的,不是把群众变成数据终端,而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受益者。”
这句话引发了广泛共鸣,也促使党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,强调“以人为本”的治理理念。
与此同时,朱远航还受邀参与中办、国办联合组织的基层治理改革专项课题组,负责撰写《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白皮书》。这项工作历时半年,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典型案例与研究成果,最终形成了涵盖组织建设、数字赋能、群众自治、监督问责等多个维度的政策建议。
白皮书发布后,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。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批示,要求相关部门认真学习借鉴。而朱远航的名字,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高层会议的名单中。
然而,正当他在学术与政策领域逐步站稳脚跟之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再次将他推向风口浪尖。
2026年底,某地发生一起严重群体性事件,起因是当地在推进“村改居”过程中,未充分征求群众意见,导致部分村民利益受损,引发激烈冲突。事件曝光后,舆论哗然,社会广泛关注基层治理中的“形式主义”“脱离群众”等问题。
中办紧急召开专题会议,要求深入剖析事件根源,并提出整改措施。朱远航作为基层治理专家,被指定参与调查并提交报告。
他在实地走访后发现,该地虽引进了先进治理系统,但缺乏有效的群众参与机制,决策过程封闭,信息不对称,导致矛盾长期积累,最终爆发。他连夜撰写报告,直言不讳地指出:“技术可以提升效率,但不能替代民主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,是让群众拥有知情权、表达权、监督权。”
这份报告在党内高层引发震动,也成为后续出台《关于加强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建设的意见》的重要参考依据。
事后,有人问他:“朱教授,您不怕得罪人吗?”
他淡然一笑:“如果连我们都回避问题,那谁来守住治理的底线?”
时间一晃到了2027年春天,朱远航已在中央党校任职一年有余。这一年里,他主持编写了《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十讲》,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巡回讲座三十余场,足迹遍布东中西部多个省市。他的名字逐渐从“青岭经验”代表人物,转变为全国知名的治理学者。
然而,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起点。每当夜深人静,他总会翻阅那些来自青岭的旧照片,回忆那段与群众并肩奋斗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