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青岭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,也是我初心所在。那里的山山水水、一草一木,都承载着我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。今天,当我站在更高平台上思考治理问题时,我始终记得,所有伟大的制度变革,都源于一个个平凡人的坚持与奋斗。”
文章发表后,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共鸣。许多读者留言说:“读完这篇文章,仿佛看到了中国基层治理的希望。”“这样的干部,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。”
然而,朱远航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。他知道,治理现代化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,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前行。
2028年初,他主动请缨,带队前往西北地区开展新一轮治理改革试点。这次的目标,是在民族地区探索一条符合国情、顺应民意、融合多元文化的治理新模式。
临行前夜,他在党校宿舍收拾行李,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。打开一看,是青岭县委书记发来的信息:
“朱书记,您好!今天全县召开年度总结大会,我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了您。大家都说,青岭的发展离不开您的奠基。请您放心,我们会继续沿着您指明的方向走下去。”
朱远航望着屏幕,良久未动。窗外的月亮很亮,照在窗台上的一盆绿植上,映出一片温柔的光影。
他轻轻合上行李箱,低声说道:“我会一直走下去,直到治理真正成为每个人的信仰。”
朱远航在中央党校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,他不仅参与了多项政策研究,还开始在全国各地巡回授课,推广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理念。他的课程内容扎实、语言生动,既有理论深度,又有实践经验,深受学员欢迎。
一次,在南方某省的培训班上,一位年轻的乡镇党委书记听完课后激动地找到他:“朱书记,我以前总觉得治理就是完成上级任务,听了您的课才明白,真正的治理是让群众满意、让社会和谐。”
朱远航笑着拍了拍对方的肩膀:“治理不是一个人的事,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,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。你们作为一线干部,是最关键的力量。”
这位书记连连点头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他知道,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,但内心也更加有方向。
回到北京后,朱远航继续投入到新一轮的政策调研中。这一次,他被安排参与一项关于“城乡融合发展”的专题研究。课题组的目标是探索如何打破城乡壁垒,实现资源互通、产业联动、治理协同。
他在多个省市走访时发现,虽然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但在实际操作中,仍存在不少问题。比如,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增长,忽视了农村的实际需求;有的地区虽然引进了先进治理系统,却忽略了群众的真实诉求。
“治理不能只看数据,更要听民声。”他在一次内部座谈会上强调,“我们制定政策的人,必须深入一线,了解真实情况,否则就会脱离实际。”
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。课题组随后调整了研究方向,将重点放在“群众满意度”和“治理效能”两个维度上,力求构建一套真正贴近百姓生活的治理体系。
与此同时,他还受邀参与起草《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》,这是继白皮书之后又一重要的顶层设计文件。他在其中负责撰写关于“数字赋能与群众参与”的章节,明确提出:“技术是手段,人本是核心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让群众成为治理的参与者,而不是被动接受者。”
这一观点在高层引起高度重视,并最终被写入正式文件。
随着影响力的扩大,朱远航的名字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。有人称他为“新时代治理改革的领军人物”,也有人称他为“青岭经验的传播者”。但他始终保持低调,从不接受采访,也不参与任何商业活动。
有一次,一家知名杂志想为他做一期封面人物报道,被他婉言谢绝。他对编辑说:“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,真正的主角应该是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干部和群众。”
尽管如此,他的影响力依旧不断扩大。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邀请他前去指导工作,许多高校也将他的治理理念纳入教学内容。
2027年秋天,他受邀前往一所著名高校讲授“基层治理与群众路线”课程。课堂上,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,纷纷举手提问。
“朱老师,您觉得未来基层治理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”一名研究生问道。
朱远航沉思片刻,缓缓说道:“我认为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落后,而是信任缺失。治理的核心是人心,只有建立起干群之间的信任,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。”
这番话让学生们陷入深思,也让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。
下课后,一位老教授走上前来,感慨地说:“你讲得真好,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那时候我们也在讲群众路线,可后来慢慢变了味。现在你把它重新提出来,意义重大。”
朱远航微微一笑:“时代在变,但治理的本质不变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把好的传统继承下来,并结合新的形势不断创新。”
夜幕降临,校园里灯火通明。朱远航走出教室,抬头望向星空,心中一片澄明。他知道,前方的路还很长,但他已经准备好继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