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烈拱手领命:“属下这就出发。”
朱承志又转向王守仁:“王大人,你继续监视太子府,尤其是那些新近提拔的侍臣。我怀疑,太子身边仍有人在暗中操控局势。”
王守仁点头应下:“属下明白。”
……
数日后,赵烈传来急报:刘观曾在三年前秘密派遣心腹前往瓦剌,与一位名叫阿鲁台的贵族有过多次接触。而此人,正是如今瓦剌可汗的亲信之一。
“看来,黄淮等人不仅是在朝堂上布局,还在外交上做了手脚。”朱承志看完密信,眉头紧锁,“他们试图通过与瓦剌勾结,制造内外夹击之势,逼迫朝廷妥协。”
王守仁低声道:“若真是如此,那这盘棋就不仅仅是朝堂之争,而是涉及整个大明国运的大局。”
朱承志缓缓起身,走到书架前,取出一本旧册,翻阅片刻后,轻声道:“我记得,当年太宗皇帝曾派使节前往瓦剌,与其签订互市之约。而那位使节,正是杨荣。”
王守仁微微一怔:“您的意思是……杨荣早在那时就已经开始布局?”
朱承志冷笑:“不错。他利用那次外交任务,不仅与瓦剌建立了联系,还为日后埋下了伏笔。只可惜,黄淮早死,否则这张网恐怕会铺得更深。”
王守仁沉思片刻,低声道:“大人,若要彻底铲除这些隐患,恐怕需要一场更大规模的清洗。”
朱承志点头:“是时候了。”
他转身走向案前,提笔写下一封奏章,请求皇帝召集内阁重臣,彻查近年来所有涉及边疆事务的官员,并重新审查与瓦剌之间的贸易协议。
他知道,这一举动必然会引发轩然大波,但唯有如此,才能将那些隐藏在暗处的人逼出来。
“王大人,立刻将这份奏章送入宫中。”朱承志沉声道,“同时,派人密切注意朝中几位老臣的动向,尤其是那些曾与杨荣有旧交之人。”
王守仁接过奏章,郑重应诺:“属下这就去办。”
……
翌日清晨,朱承志再次入宫面圣。
乾清宫内,朱棣面色凝重地坐在龙椅之上,手中正拿着那份奏章。
“朱爱卿,你的意思是……要彻查与瓦剌有关的所有官员?”朱棣沉声问道。
朱承志躬身道:“回陛下,臣以为,若不彻底清查,恐难杜绝后患。黄淮、杨荣等人已伏诛,但他们的影响仍在,若不加以遏制,恐再生祸端。”
朱棣沉默良久,最终缓缓点头:“准奏。”
……
随着旨意下达,一场针对边疆官员的大清洗正式展开。
朱承志亲自督办此案,短短数日之内,便有多名涉事官员被革职查办,甚至连一些曾经风光一时的勋贵也被牵连其中。
然而,就在他以为局势已经完全掌控之时,一封突如其来的密信打破了他的平静??
**“太子近日频繁召见一位神秘僧人,此人来历不明,身份可疑。”**
朱承志看完信,脸色骤变。
“终于……来了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