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仪式即将开始之际,杨荣、胡?、周忱等人率数百死士悄然接近,准备发动突袭。
然而,他们刚一现身,便被早已埋伏多时的禁军包围。
“杨荣,尔等竟敢谋逆,罪该万死!”朱承志一声怒喝,亲自带队冲入人群。
杨荣见势不妙,欲拔剑反抗,却被赵烈一刀斩于马下。
胡?、周忱等人也被当场擒获,押赴刑部审讯。
这场蓄谋已久的政变,在朱承志的精心布局下,尚未开始便已终结。
……
三日后,朱棣亲自审理此案。
杨荣等人供认不讳,皆被判处极刑。
朱承志跪奏道:“陛下,此役能顺利平定叛乱,全赖陛下英明神武,臣不敢居功。”
朱棣看着他,良久才缓缓道:“朱爱卿,朕知你忠心耿耿,今日之举,实为社稷之福。”
朱承志叩首谢恩:“臣职责所在,理应如此。”
……
风波过后,朱承志重新回到书房,窗外细雨绵绵,一如他初入京师之时。
他缓缓展开一封信,那是赵烈从辽东传来的最新消息:
**“李景隆已于边境被捕,辽东布防图已夺回。瓦剌大军因失去内应,被迫撤退。”**
朱承志轻叹一声,将信收起。
他知道,这只是暂时的平静。
大明的风雨,远未结束。
而他,也将继续在这片风浪中,守护这片江山。
朱承志回到书房,雨丝斜斜地打在窗棂上,发出细碎的响声。他缓缓坐下,目光落在案头那封辽东传来的密信上,心中却并未因李景隆被捕而感到轻松。
“大人,杨荣已伏诛,太子府也已彻底清查,是否还需继续追查幕后之人?”赵烈低声问道。
朱承志沉吟片刻,缓缓道:“杨荣虽死,但他背后的人尚未浮出水面。黄淮一案牵连甚广,绝非他们几人所能独力策划。”
王守仁点头附和:“属下也认为此事未完。从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,杨荣等人不过是执行者,真正的主谋仍在暗处操控一切。”
朱承志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外面朦胧的雨幕,语气低沉:“这场棋局,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。黄淮、杨荣、李景隆……这些人不过是一枚枚棋子,真正执棋的人,或许就在皇宫之中。”
赵烈与王守仁对视一眼,皆从对方眼中看出一丝震惊。
“大人的意思是……”赵烈迟疑地开口。
朱承志回头,神色冷峻:“陛下年事已高,朝中权力更迭已是必然。但若有人借机操纵储君人选,甚至意图颠覆皇权,那便不是单纯的政争,而是彻头彻尾的叛乱。”
王守仁皱眉道:“可若真是宫中之人所为,我们该如何应对?贸然行动,恐怕会引起更大的动荡。”
朱承志轻轻一笑:“所以,我们必须更加谨慎。接下来的每一步,都要步步为营。”
他顿了顿,随即下令:“赵烈,你即刻前往湖广,调查刘观与黄淮之间的往来记录。此人虽未参与辽东之事,但他在地方上的势力不容小觑。若能从中找出蛛丝马迹,或许能揭开幕后黑手的身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