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行前,他在党校的图书馆里,翻看过去的笔记和照片,准备写一篇新的文章。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:
“治理,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。它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传承。而我,愿做其中的一员。”
夜色渐深,图书馆里只剩下他一人。窗外月光如水,洒在书页上,映出一行行清晰的文字,仿佛照亮了前行的道路。
他抬头望向远方,心中充满力量。
他知道,前方的路,依旧漫长。但他已准备好,继续走下去。
朱远航在西北民族地区的调研工作刚刚展开,便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挑战。
他此行的任务是探索一条符合国情、顺应民意、融合多元文化的治理新模式。这个试点地区地处高原,气候恶劣,基础设施薄弱,加之民族语言、文化习俗差异较大,治理难度远高于内地。
刚抵达首日,朱远航就带着团队深入基层走访。他们走访的第一个村子叫塔尔沟村,是一个藏族聚居村落。村民们对陌生人的到来显得格外谨慎,不少老人甚至避而不见。
“我们习惯了政府派人来开会、发文件,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我们的生活。”一位年轻的村支书低声说,“很多时候,政策传达下去,群众听不懂,也不愿意配合。”
朱远航点点头,心中已有初步判断。他深知,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不是照搬模式,而是尊重差异、因地制宜。
第二天清晨,他召集团队召开内部会议:“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,不是宣传政策,而是建立信任。只有让群众感受到诚意,他们才愿意开口说话。”
会议结束后,他亲自带队,走进村民家中,与他们围坐在火炉旁,一边喝茶一边聊天。他请当地的翻译协助沟通,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建议。
“你们说的那些‘融合发展’,对我们来说就是能喝上干净水、孩子能上好学校、看病不用跑几十公里。”一位年长的村民直白地说。
朱远航记下这些话,郑重地回答:“我们会把这些需求带回去,反映到政策中去。治理的目的,不是让我们说什么,而是让你们说出心里话。”
这番话打动了不少村民,气氛逐渐缓和下来。
几天后,村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座谈会。不同于以往由干部主导的会议,这次会议完全由村民自发组织,议题也由他们自己决定。
朱远航坐在一旁,静静地听着。他看到村民们围绕饮水、教育、医疗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,还推选了几位代表负责跟进后续落实情况。
会议结束后,他走到人群中,笑着说:“这才是真正的治理,群众说了算。”
这一幕被随行的记者拍下,后来在新闻中播出时,引发了广泛关注。有评论指出:“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调研,而是一次基层民主实践的真实写照。”
回到住处后,朱远航连夜整理笔记,撰写了一份《关于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改革试点的初步思考》。他在文中强调:
“民族地区的治理不能简单复制内地经验,必须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,尊重群众意愿。治理的关键,在于激发内生动力,而不是单向输入资源。”
这份报告提交上去后,很快引起高层重视,并成为后续制定民族地区治理政策的重要参考。
与此同时,朱远航还受邀前往省会城市,为当地干部讲授“民族地区治理创新”专题课。课堂上,他结合实地案例,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。
“治理的本质是服务群众,而不是管理群众。”他说,“特别是在民族地区,更要注重情感联结和文化认同,把治理做实、做细、做到人心。”
他的讲课内容朴实无华,却极具感染力,现场掌声不断。
课后,一位来自牧区的乡镇干部走上前,激动地说:“朱书记,我以前总觉得治理就是完成任务,听了您的课才明白,真正的治理是要让群众有获得感。”
朱远航微笑着点头:“只要群众满意了,我们的工作才算真正落地。”
夜深人静,朱远航独自坐在宾馆房间里,望着窗外的星空。他知道,这场改革才刚刚开始,未来还有更多挑战等着他。
但他也清楚,只要始终坚持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,治理现代化的道路,终将越走越宽广。
他拿起笔,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:
“治理,不只是制度的设计,更是人心的回归。”
月光洒在纸页上,映出一行清晰的字迹,仿佛照亮了前行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