座谈会上,气氛一开始有些拘谨,但随着朱远航亲切的话语和真诚的态度,大家渐渐放松下来,纷纷发言。
“我们最担心的是孩子上学难、看病难。”一位老农率先开口,“还有就是年轻人找不到工作,都往外跑,村里越来越空。”
“我们也想留下来建设家乡,可机会太少。”一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补充道,“希望能有更多政策扶持,让我们安心扎根。”
朱远航认真倾听,不时记录,并耐心回应每一个问题。他特别提到即将启动的“千名乡村治理骨干培养计划”和“柔性人才引进机制”,鼓励大家积极参与,共同推动家乡发展。
“治理现代化,不是少数人的事情。”他说,“它关乎每一个人的未来。只要我们齐心协力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”
座谈会结束时,已是黄昏。夕阳洒在乡政府门口的小广场上,映照出一片金黄。朱远航站在人群中央,与村民们合影留念。那一刻,他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。
“这次调研虽然辛苦,但值得。”他对张文斌说,“我们不仅掌握了第一手资料,更重要的是,赢得了群众的信任。”
夜色渐浓,朱远航回到房间,打开笔记本,写下这样一句话:
“治理的本质,是服务人民;改革的初心,是守护人心。”
月光透过窗户洒落在纸页上,映出一行坚定而清晰的字迹,仿佛照亮了前行的方向。
朱远航在皮山县的调研工作虽然紧张,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。离开阿依库勒乡后,他马不停蹄地前往该县另一个重点乡镇??固玛镇,那里是皮山县人口最密集、经济相对活跃的区域,也是民族融合程度较高的地方。
“这里的情况与牧区不同,治理方式也应有所区别。”朱远航在前往的路上对张文斌说,“城市化进程中,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,我们要找到适应本地实际的路径。”
抵达固玛镇后,他们首先走访了当地的一个社区服务中心。这个中心是近年来新建的基层治理平台,集政务服务、矛盾调解、文化活动于一体,在群众中口碑不错。
“我们这里的社区干部基本都是年轻人,懂双语、会操作电脑,和群众沟通顺畅。”社区书记艾买提江热情介绍道,“现在办事效率高了,群众满意度也提升了。”
朱远航认真听取介绍,并走进办事大厅查看流程设置。他注意到窗口前排着队的群众大多面带笑容,工作人员态度热情、服务周到。
“看来你们确实在用心做事。”他对艾买提江说,“但也要注意,随着城镇化加快,流动人口增多,管理难度也会加大。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如何应对这一趋势?”
艾买提江点头:“我们正在尝试建立‘网格化+信息化’管理模式,把每个片区划分为若干网格,由专人负责日常巡查和服务,同时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加强与居民的联系。”
“这个思路很好。”朱远航表示肯定,“关键是落实到位,不能流于形式。另外,还要注重发挥群众自治的作用,比如设立楼栋长、单元长,让居民参与进来。”
当天下午,调研组还走访了几户维吾尔族家庭,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对基层治理的看法。
“以前办事要跑好几趟政府,现在一次就解决了。”一位名叫热依娜的家庭主妇笑着说,“而且社区经常组织文艺活动,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。”
朱远航听后欣慰地说:“这就是治理现代化的意义所在??不仅要解决问题,更要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归属感。”
调研期间,他还专门抽出时间与当地的青年干部座谈。这些年轻人来自各行各业,有教师、医生、公务员,也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。
“我们在推进改革过程中,常常感到力量有限。”一名年轻干部坦言,“希望上级能给予更多政策支持,同时也希望多一些像您这样的专家来指导。”
朱远航认真听完大家的发言后说道:“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制度保障,也需要人才支撑。我建议你们可以探索‘结对帮扶’机制,与内地先进地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互相学习、共同进步。”
座谈会气氛热烈,不少年轻干部表示深受启发,纷纷向朱远航请教具体做法。
夜幕降临,调研组成员围坐在宾馆会议室里,整理当天的资料。窗外风沙依旧,屋内却充满干劲。
“今天的收获不小。”张文斌感慨道,“从牧区到城镇,从教育到医疗,我们看到了问题,也找到了方向。”
朱远航点头:“治理现代化没有固定模式,关键是要因地制宜、因人施策。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群众路线,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发展之路。”
他翻开笔记本,写下这样一句话:
“治理的温度,来源于对人民的深情;改革的力度,取决于对现实的担当。”
月光洒进窗户,映照在纸页上,字迹清晰可见,仿佛为前行的道路点亮了一盏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