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打开笔记本,写下这样一句话:
“治理的最高境界,是让群众成为主角。”
月光洒在纸页上,映出一行清晰的字迹,仿佛照亮了前行的方向。
调研工作仍在继续,朱远航的脚步从未停歇。他相信,只要始终坚持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理念,治理现代化的道路,终将越走越宽广。
朱远航的调研行程紧锣密鼓,每到一个地方,他都坚持深入基层,走村入户。在西北民族地区的第二站,他来到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玛多县。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,氧气稀薄,气候恶劣,常年风雪交加。
“这里的条件太艰苦了。”随行的一位年轻研究员忍不住感叹,“别说群众了,连我们这些来调研的人都觉得吃不消。”
朱远航没有说话,只是默默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防寒服,然后深吸一口气,带领团队踏上了前往牧区的道路。
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一个名叫扎西沟的牧民定居点。由于地处偏远,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,通信信号微弱,交通极为不便。朱远航一行人乘坐越野车颠簸了近四个小时,才终于抵达目的地。
刚一下车,冷风便扑面而来,夹杂着细碎的雪花。几位牧民早已等候多时,热情地将他们迎入帐篷。朱远航脱下厚重的羽绒服,露出里面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衬衫??那是他在基层调研时常穿的衣服,既朴素又实用。
“你们从北京来?”一位年长的牧民用藏语问道,眼神中带着些许好奇和警惕。
朱远航点点头,示意翻译帮忙沟通:“是的,我们是来了解大家的生活情况,看看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。”
老人沉吟片刻,缓缓开口:“我们的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,最近的学校在四十公里外;看病更是难上加难,最远要跑到州府,一趟就要两天。还有冬天取暖,靠烧牛粪,屋里温度很低……”
朱远航一边听,一边认真记录。他的笔记本已经翻到了最后几页,纸张被风吹得哗哗作响。
“我们会把这些情况带回去,争取尽快协调解决。”他说,“同时,我们也想听听你们对治理工作的看法,有什么建议都可以提。”
这句话似乎触动了现场的气氛,原本沉默的牧民们开始纷纷发言。有人提到草场划分不合理,导致邻里之间常有纠纷;也有人反映扶贫资金发放不透明,存在“暗箱操作”的现象。
朱远航耐心倾听,并不时插话询问细节。他深知,在这样高寒、封闭的环境中,群众的需求往往被忽视,而治理工作如果脱离实际,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。
“治理的关键在于精准。”他对身边的干部说,“我们必须因地制宜,不能照搬内地的做法。比如在这里,我们要优先解决教育、医疗、取暖等基本民生问题,然后再谈发展。”
当晚,朱远航召集团队成员开会,梳理当天收集到的信息,并初步拟定了一份《关于高寒牧区治理改革试点的建议方案》。他提出,应设立“高寒地区专项治理基金”,用于改善基础设施、优化公共服务;同时,推动建立“双语治理队伍”,确保政策传达无误、执行有效。
“语言不通、文化差异,这是我们在民族地区推进治理现代化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。”他说,“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,再好的政策也只能停留在纸上。”
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,窗外风雪呼啸,帐篷内却灯火通明。朱远航坐在角落里,低头写着什么,神情专注。
第二天一早,他带着团队继续走访其他牧户。这一次,他特意换上了当地牧民送给他的一件藏袍,以示尊重和融入。果然,这一举动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任,交流也变得顺畅起来。
中午时分,他们在一处牧民家中用餐。主人端出热腾腾的酥油茶和糌粑,朱远航接过碗,轻轻吹了口气,一口喝下。
“味道不错。”他笑着点头,“比我上次在拉萨喝的还地道。”
众人哄笑,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。
饭后,朱远航拉着几位牧民代表,详细讲解了国家关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最新政策,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。
“你们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。”他说,“治理不是政府单方面的命令,而是大家一起商量着办的事。”
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人。一位年轻的牧民代表激动地说:“朱主任,您说得对。我们愿意配合政府,但希望政策能真正落地,不要变成空头支票。”
朱远航郑重地点头:“我向你保证,只要是我们承诺的事情,一定会尽力去办。”
临别时,那位老人紧紧握住他的手,眼里泛着泪光:“谢谢您能来,我们相信政府,相信您。”
朱远航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雪山,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。他知道,治理现代化的道路并不平坦,但只要始终坚持初心,脚踏实地,就一定能够走得更远。
他打开笔记本,写下这样一句话:
“治理,不只是制度的设计,更是人心的回归。”
月光洒在纸页上,映出一行清晰的字迹,仿佛照亮了前行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