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洲怀里抱了个抱枕,凑近了看他的手机,笑着说:“好巧,建筑师型人格。”
傅敬言:“你也是?”
于洲摇摇头:“我学建筑,但不是建筑师型人格。我是isfp,探险家型人格。”
傅敬言找到isfp的人格分析,校验和于洲有几分相符。
就听于洲说:“我们俩的差别果然很大,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是i人。但是,你的i和我的i好像还不一样。”
傅敬言:“……?”
见他不解,于洲解释说:“我一度以为你是e人,但想想又不是。”
“你可能只是更喜欢独处,注重内在感受,但并不是真的内向,不擅长交际。”
傅敬言看向他:“为什么这么说?”
因为你有点太热情周到了。于洲心道。
他捏着抱枕思考了片刻,斟酌着说:“因为一开始,你表现得像是为了完成朋友的朋友的嘱托,不得不来接我。”
“但是现在,”于洲把脸往抱枕后藏了藏,语气里有点不确定地小心翼翼,“你看起来好像……想和我做朋友。”
这是可以说的吗?他躲在抱枕后,睁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看向傅敬言。
傅敬言怔住,面对他真挚又好奇的表情,短暂地语塞了片刻。
“……你说得对。”
他思考出答案,朝于洲伸出手,正色道:“很高兴认识你,于洲。”
于洲弯起唇角,伸出手同他握了握:“我也很高兴认识你,朋友。”
差异有一点遗憾和可惜
于洲在国外交到了第一个朋友。
不过这位朋友有点忙,再加上不习惯用微信,回消息总是很慢。
但于洲不介意。
他刚开学,还在适应环境,又没有其他朋友,习惯性给傅敬言分享校园生活,遇到问题还会向他求助。
傅敬言虽然回复慢,但回复得很认真,不仅有问必答,就连于洲随手拍张照片,配文字“哈哈哈哈哈”,他也会夸一句拍得不错。
但他很少主动分享什么给于洲。于是在于洲渐渐熟悉校园生活,学业也忙碌起来之后,两人自然而然就断了联系。
某天于洲下课,突然接到傅敬言的电话:“我正好在学校附近办事,要不要一起吃晚餐?”
于洲顿了下,朝室友挥了挥手,对电话那头说:“好啊,你在哪?”
“你到学校门口等我,我五分钟后到。”
于洲在校门口上了傅敬言的车,系上安全带问:“怎么想起来找我吃饭了?”
他刚刚回想了一下,他们竟然有半个月没联系了。
傅敬言一边开车一边说:“受人所托照顾你,总要了解一下你的近况。”
“哦。”
于洲心里有点说不上的失望,就听傅敬言接着说:“作为朋友,也想关心一下你的情况。”(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