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隆?看着窦达道差人送来的书信,眉头紧锁,一脸费解:“这厮倒是变得快,前脚打了咱们的人,后脚就送来了盐,还送了赔礼。”
师爷周冠思忖了下,笑道:“想来是有人警告了这人,让他不得不低头。毕竟是外地人,不知深浅,闯出了祸。”
金隆?拿出火折子,吹出火,将书信点燃,丢到一旁的火盆里:“都司里面似乎有大的动作,朝廷也在勒令布政使司大量收储粮食,并供军需,这像是要打仗的前兆。”
周冠却摇了摇头,认真地说:。。。。。。
朱承志走出乾清宫,天边已泛起鱼肚白。昨夜一场风暴在朝堂酝酿,如今终于掀开一角。他站在宫门前,望着晨雾中的紫禁城,心中却如明镜般清明。
辽东局势已然恶化,瓦剌大军压境,而李景隆的背叛更是让大明边防雪上加霜。但更让他警惕的是太子府中暗流涌动,那些隐藏在幕后的黑手,正一步步将整个帝国推向深渊。
“大人,圣旨已下,锦衣卫已秘密前往辽东。”赵烈低声禀报。
朱承志点头,目光深沉:“传令下去,务必确保李景隆未及调动大军之前将其拿下。同时,封锁辽东军营,不得有任何人擅自调兵。”
赵烈应声而去。
王守仁在一旁低声道:“大人,若李景隆已被策反,那他在辽东必然布置了心腹。贸然行动,恐怕会引发兵变。”
朱承志缓缓道:“我知道。所以必须速战速决,同时派出信得过的将领接管辽东军务。我已经向陛下举荐了张辅。”
王守仁微微一怔:“英国公?”
“不错。”朱承志语气坚定,“张辅久经沙场,忠诚可靠,且与辽东旧部并无瓜葛。由他接手,既能震慑叛军,又可稳定军心。”
王守仁思索片刻,终是点头:“属下明白了。”
……
数日后,辽东传来急报:李景隆果然在得知朝廷派遣锦衣卫缉拿自己后,连夜逃往瓦剌,并带走了部分精锐骑兵。而辽东军营虽一度骚乱,但在张辅的镇压下迅速恢复秩序,瓦剌军队也因此未能趁虚而入。
朱承志看完战报,神色依旧平静,但内心却掀起惊涛骇浪。
“李景隆投敌了……”赵烈低声说道,“但他为何要逃往瓦剌?难道他以为瓦剌会接纳一个叛臣?”
朱承志冷笑:“他不是去投靠瓦剌,而是去做他们的引路人。”
王守仁眉头紧锁:“您的意思是……他打算为瓦剌打开辽东门户?”
“正是。”朱承志缓缓道,“他手中掌握着辽东布防图,还有我朝在东北诸卫的兵力部署。一旦落入瓦剌之手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赵烈咬牙切齿:“我们必须阻止他!”
朱承志沉思片刻,随即下令:“赵烈,你即刻出发,带人追击李景隆,务必在他抵达瓦剌前将其擒获。记住,不能让他活着见到瓦剌可汗。”
赵烈领命而去。
……
与此同时,京师之中,暗流汹涌。
杨荣等人并未因李景隆之事而收敛,反而加快了动作。他们开始在朝堂上频频提及“储君不稳、国无长君”的话题,试图逼迫皇帝早立新君。
朱承志察觉到这一动向,心中已有计较。
某日朝会之上,杨荣再次提议:“陛下,今辽东生变,边疆告急,储君之位空悬,实乃社稷之忧。臣请陛下早定储君,以安天下人心。”
此言一出,满朝哗然。
朱棣面色阴沉,目光扫过群臣,最终落在朱承志身上:“朱爱卿,你怎么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