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他们跑了。”赵烈喘着气说道。
朱承志缓缓收起短刀,淡淡道:“没关系,他已经露出了尾巴。”
……
次日清晨,朱承志召集江南各地锦衣卫密探,下令全面搜捕青衫男子及其同党。同时,他秘密派人快马加急送信回京,命王守仁调查京城中可能与“暗影”有关联的官员。
与此同时,他在杭州城内设下陷阱,故意放出消息称自己将在三日后启程返回京城,并在途中巡视运河水情。
果然,第三日清晨,当朱承志一行人沿运河北上时,沿途多个地点接连发生伏击事件。每一次袭击都被他提前预判并成功化解,而每一次,都能留下一些线索。
最终,在一处废弃的驿站中,朱承志找到了关键证据??一封密信,上面赫然写着一个熟悉的名字:杨士奇。
“原来如此……”朱承志望着密信上的字迹,眼神逐渐冰冷。
他终于明白,“暗影”的真正幕后之人,并非某个江湖高手,也不是某位王爷,而是朝堂之上,那位一直表现得忠心耿耿的老臣。
杨士奇,才是整个阴谋的核心人物。
……
朱承志连夜赶回京城,直奔皇宫。
乾清宫内,朱棣端坐龙椅之上,听完朱承志的禀报后,脸色阴沉如水。
“你说杨士奇是‘暗影’的幕后主使?”朱棣的声音低沉而危险。
朱承志拱手道:“回陛下,确凿无疑。臣已在江南查证多处证据,皆指向杨士奇。此人表面上辅佐太子,实则一直在策划一场更大的变局。”
朱棣沉默良久,终是缓缓道:“杨士奇乃先帝旧臣,朕一向倚重,未曾想竟敢图谋不轨。”
朱承志道:“陛下,此人心机极深,早在宁王事发之前,便已开始布局。若非柳无尘先行暴露,恐怕此事还要继续隐藏下去。”
朱棣沉思片刻,终是咬牙道:“传旨,即刻缉拿杨士奇,交由大理寺严审!”
……
数日后,杨士奇被押赴午门受审。
朝野震惊,群臣哗然。这位曾被誉为“一代贤相”的老臣,竟然牵涉如此重大逆案。
朱承志作为主审官,当庭宣读其罪状:勾结“暗影”,策反边军,意图颠覆皇权,操纵储君人选……
每一条罪名,皆有铁证如山。
杨士奇跪于阶下,神情平静,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。
“朱大人,你赢了。”他低声说道,声音中透着一丝疲惫。
朱承志看着他,缓缓道:“你本可以辅佐太子,匡扶社稷,为何要走这条不归路?”
杨士奇苦笑:“因为我知道,太子软弱,难以驾驭朝堂。若让那些权贵继续把持朝政,大明迟早会亡于内斗。我所做的一切,不过是为了大明的未来。”
朱承志沉默片刻,终是叹息一声:“可惜,你错了。”
朱棣最终下旨,杨士奇以谋逆大罪处斩,抄没家产,族人流放边疆。
行刑当日,朱承志亲自监斩。
杨士奇临刑前,回头看了他一眼,嘴唇微动,似乎想说什么,但终究只是笑了笑,闭上双眼。
刽子手挥刀落下,一代重臣就此陨落。
……
风波平息之后,朱承志并未因此功成身退,而是更加谨慎行事。
他知道,自己已经站在风口浪尖之上,稍有不慎,便会引来杀身之祸。
某日,他再次登上钟山之巅,俯瞰京城。
王守仁缓步走来,站在他身旁,轻声道:“大人,事情都结束了?”
朱承志摇头:“还没有。这只是开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