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广德对徐邦瑞说完,两人就各自上了一乘轿子,轿夫抬着就往城里走。
魏广德不知道崇明岛水师有没有派人通知俞大猷,他在南京城逗留的时间也不能太长,虽然他已经给京城发去奏疏。
不过上次北京转来使团奏疏的抄本后面,可是让他尽快回京的。
当晚,又是在魏国公府里继续举办宴会,这次不是接风洗尘宴,而是徐邦瑞邀请在金陵的勋贵前来,也包括南京驻军的卫指挥等。
虽然许多人没有爵位在身,但他们毕竟都是武勋中地位比较高的存在,有实权在身,又和各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第二日魏广德去军械局,南京工部也是一路绿灯。
京城工部尚书和魏广德的关系,众所周知,而且魏阁老本身也管着工部的一摊子事儿。
好吧,属于直属领导。
明朝铸造的大炮,就是那种长筒炮,虽然在后世都被冠以“红夷大炮”之名,但实际上也分大中小型,型号不同用处自然不同。
大型长炮是重要城池和战船上使用,中小型长炮即可守城,上船充当舰炮,还可以被当做野战炮使用。
“魏阁老,我们铸造的火炮和从壕镜弄回来的火炮实弹射击比较,在轻炮上,我军械局铸造大炮优势明显,不管是重量还是射程。
中型炮基本相当,射程上略有不足,而重炮,因为弄不到实物,能够比较的还是早年打捞沉船获得之炮。
不过,按照探听回来的消息,夷人的重炮各方面都优于我局所铸大炮。”
随行工部侍郎韩重信开口介绍道。
长筒炮是以欧洲火炮为蓝本铸造,过程中多参考西式铸炮术,所以有现成实物对照。
都说明末红夷大炮达到西方先进水平,至少是一个技术层次的东西,但实际上差距还是有的,特别是在铸造重炮和超大型火炮上,大明缺乏技术经验。
乌尔班大炮打听下,该炮长达五米多长,据说重十七吨,炮筒厚达约20厘米,以便承受开炮时的巨大冲击力,口径则高达30英寸,也就是762毫米,足以容纳一位成人。
所用花岗岩炮弹重达1500磅,约680公斤,是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火器。
1453年1月,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在皇宫外举行了第一次试射,大炮置于宫门之外,装填冗长但顺利,随着一声地动山摇的轰鸣,炮弹没入1英里外足足6尺深的泥地。
大明的火炮铸造并不追求巨大,而是要求适当的口径和快速制造为主,所以在重炮试制上,非常缺乏经验。
当然,这样的超大型火炮,明军似乎也并无需求。
但至少表现在大明水师装备的大量重型长炮上,威力比欧洲火炮还是弱了一点。
不直接开打,当然看不出来。
但是,其实三国使团上次来大明,亲眼看到,并亲手接触后,他们就已经知道大明重炮和他们的差距。
其实很简单,欧洲人为了增加火炮威力,可谓想尽办法,反复试验,可以说只怕不止铸造废掉上百门大炮才找到合适的工艺。
其中既有铸炮技术,也有材料的搭配,他们在铜料里加入许多其他元素提高炮身的承受力。
而同时期大明还在沿用重炮直接铜制,而没考虑往其中加入其他东西提高延展性。
西方的大炮也是铜炮,之前两边确定都差不多的材料。
至于大明有铁铸炮,那其实都是小炮,中型炮都勉强。
不过西方在之后二三十年里一直在研究,最后终于是拿出了铁铸重型大炮,从而超过东方的铸炮技术。
魏广德不懂这些,但知道交给专业的人。
现在炮匠都说铜料铸造大炮好,那自然要朝廷挤出铜料给工部造炮用。
但他也知道情报的价值,所以安排人盯着欧洲火器的发展,跟着学习就是了,自己还不会多花一点银子,何乐而不为。
知道东西方大炮的差距,魏广德脑袋一转就想明白了,火炮要想往欧洲卖,看来重点就在野战炮上,也就是轻炮,用规模优势打开市场。
大明的匠人众人,是可以短期内大量铸造轻型火炮的,甚至大明武库里还有不少大中型佛朗机炮,其实也是可以往欧洲倒卖的。
后世有个说法,欧洲人在十六世纪以后已经放弃了佛朗机炮的发展,其实是错误的。
现在欧洲的战舰和商船上,上层甲板肯定有佛朗机炮的存在。
只不过欧洲人认为那东西射程近,威力不足,退出了主战武器行列,但是装备是绝对不少的。
指着一门刚装配好的轻炮说道:“重点研究这种轻炮,降低成本而威力不变,还有设计更实用的炮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