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童嘛,虽要卷知识面,也要卷年龄的。
苏景先倒是不在乎神童这个事情,他担心自己考不上。
“还有五天啊,来得及,我再把东西都背一遍吧。”
一边往书房走一边开始嘴里念念有词,苏明允仔细听还是他最熟悉的《春秋》。
“元年春,王正月……”
小小的人儿背着书走远了,只留下韩琦和苏明允面面相觑。
“好像是来跟他说不要发挥太认真的?”苏明允没想到,这话还没开口呢,就有了点适得其反的效果。
韩琦叹了口气,“那算了,大宝聪慧,现在发挥全力,未来也不会落于人后,就不藏拙了。”
藏拙,两家人经过讨论共同决定的办法。
韩琦是担心木秀于林风必摧折,苏明允就不一样了。
他们老苏家还真没有年纪小小就开始奋发向上的,就他自己来说,认真读书也就是这几年的事。
所以想着孩子这入学考试稍稍放水,以后快乐学习压力不大,也不会被人评价“小时了了”。
现在好了,孩子自己给自己上压力了。
其实说了也没有用,苏景先本就是不甘于人后的性子。
他对祖国有top癌,不愿意看到国家落于人后,难道对自己就没有吗?
闷头苦读,又把韩琦的笔记看了又看,前些时日在大相国寺那边淘的名人大家的心得也都看了。
大宋和现代又不一样。
现代很多的诗词定义都是官方统一下发书籍定好的,考核也左右不过是这些。
大宋就不同了,大儒名气大,大儒的注解也比旁的要更受认可,所以很多经史子集的意思,会以大儒最新版为准。
在川蜀的时候,这类书就算到了,十天半个月的,有时候都赶不上更新迭代。
汴京就不同了,昨天有大儒一号提出来这个观点,第二天大儒二号的反驳就会被传得沸沸扬扬,而后便是一场文斗,双方较个高下。
说这是“时政”也不为过了。
苏景先主要攻克的便是这部分。
时间一晃而过,苦学了几天的苏景先倒是依旧充满活力,“走啊爹爹,等我考完,晚上回来把题目给你背下来,你也做一遍。”
苏景先的爱苏明允也是感受地够够得了,直到把孩子带到太学,他也没敢问学得如何,更别提补一句“真的可以不用那么努力学习”了。
本以为考试顺利,可谁想到就这么一天的考试,还有波折,刚到就被人撞上了。();